游客发表
本文只是这个报告的概要。
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和排放量计算方法,在相关条件成熟后,研究适时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四十三)强化队伍建设。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
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领域弄虚作假行为。中国行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中国还将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拳,尽可能减少排放并实现碳中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中国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外发布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国家战略、历史性变化以及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情况。虽然中国历史累积排放量次于美国,但现今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不到美国的一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始终是气候治理这场硬仗中的行动派,在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不断通过自身实践与自我加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有效方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行稳致远。
中国承诺,构建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还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变能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陈希指出,正在英国格拉斯哥进行的GOP26,应不负众望地成为凝聚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有效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分水岭,而这需要发达国家首先展现零碳排承诺,带动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一致行动。
三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西方国家无视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其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排放所致的现实。同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驱动力,中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新技术,并向其他国家普及。中美合作引领世界减排的努力需要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顾及发展中国家谋求基本生存发展利益的现实,做出最符合全球整体利益的安排。
中国在坚持长期战略和动员大规模投资方面的优势,将有力促进中国的环保进程。英国广播公司称,当前,中国正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变得更环保,并正在引领全球能源转型。
文莱资深媒体人、时政观察家贝仁龙认为,在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方面,行胜于言,中国一直言行合一、言出必行,全力落实减排承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文指出,近15年来,中国始终着力减少对大规模、债务驱动的重工业投资的依赖,并转向使用清洁能源。
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西方国家只强调共同责任,刻意忽视区别责任,坚持以发展中大国接受强制减排作为其接受强制减排的前提条件,导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展缓慢。与中国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相比,一些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则表现得口惠而实不至。五是加强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功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积极参与是全球气候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在日前举行的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尽快落实率先大幅减排的目标,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
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陈希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负责任和务实的减排目标。中国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白皮书第一部分即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这些独具中国底蕴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带来新风
11月2日下午,该项目工地迎来重要时刻,工作人员对厂房及设备全面通电调试,情况良好,标志着该项目已具备正式生产的能力,有条件投产运营了。记者来到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核心区域焚烧锅炉主厂房及飞灰固化车间。
经过大半年的推进,这件实事办得怎么样,工程项目进展如何,距离垃圾变废为宝、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环境的目标还有多远?连日来,记者走访项目工地了解到,两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已完成80%以上建设进度,2021年年底前可试运行。未来,工程二期项目建成运营,将主要针对小区居民家中产生的果蔬下角料等餐厨垃圾(生垃圾)进行收运处理,设计处理规模为500吨/天。
上述一期工程餐厨垃圾设计处理规模为300吨/天,泔水油处理规模为30吨/天,项目投产后将能承接全市收运量,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据介绍,目前全市餐厨垃圾单日收运量在260吨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只能在收运后通过焚烧发电(在其他场地进行)的方法处理。目前二期工程用地已经确定,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中。产出的毛油(泔水分离出的供化工生产的油料)可售卖给资质企业生产工业用油,杜绝回流。
最后剩下的残渣则会被交由垃圾发电厂焚烧发电。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望年底前试运行和餐厨垃圾处理一期项目一路之隔就是占地32.71亩的珠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珠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设备组装完毕,11月2日下午全面通电调试,标志着该中心已具备正式运行条件。受访市民对珠海市建设大规模、高效餐厨垃圾处理基地,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充满期待。
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运营单位,珠海市海宜洁源餐厨垃圾处置有限公司项目副总经理张杰告诉记者,按照设计要求,上述工程排放须完全满足国家环保标准,如残渣分选比率,每百吨有机垃圾仅产生25吨,25%的分选比率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再经性能测试,2022年下半年将全面运行。
按当前工程进度,2021年年底前一期项目就能完工,进料调试(试生产)。这里建有两条生产线,采用热解+焚烧处理工艺,可以将从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收运来的医疗垃圾及从防疫隔离场所收运来的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香华西垃圾中转站,站点负责人张伟利对记者说,该站处理居民餐厨垃圾绰绰有余,但若加上周边餐饮企业,学校、单位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就有些捉襟见肘了。罗女士告诉记者,提高餐厨垃圾清运效率及处理能力,对他们很有帮助。
足有两满桶,每天至少要清运一次,有时量太大收运人忙不过来,还得中午、晚上各跑一趟。除了通过有资质的泔水回收企业收运外,很大一部分餐厨垃圾需要就近清运,而附近仅有一家垃圾中转站。
产生的废渣、烟气、污水等也有安全去处,通过科学高效的处理工艺,最终须全部符合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实现严格控污的目标。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即将试运行高大的厌氧发酵罐一字排开,有机垃圾预处理车间(主厂房)3条进料生产线已组装完毕,8个污水处理罐体完工并通过满水试验这是11月1日中午,记者在位于富山工业园的珠海生态环保产业园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工地看到的场景。
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亟待提升市民罗女士在香洲区金桦路附近经营一家饭店,每天都有一两百斤的泔水及厨余残渣需要处理。实际处理情况如何?记者11月1日走访发现,在金桦路及附近银桦路、香华路一带,像罗女士这种中型以上规模的餐饮店有10余家,每天累积的餐厨垃圾不是一个小数目。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